艺术新闻

艺术品金融的“关键先生”

来源:福建日报 

福建海峡银行于去年4月初推出“点石成金”寿山石行业创新金融产品,运行近一年来已发放寿山石质押贷款近2000万元。这可以说是艺术品金融创新的又一个突破。其成功之处,在于引进“预收购人”机制,由预收购方对寿山石质押物做出回购保证并提供连带保证担保,从而解决艺术品金融的最大拦路虎——艺术品的变现难题。


在今天,金融与艺术品都属“高大上”事物,而“艺术品金融”更是吸引公众眼球的新鲜词汇。然而,在中国,艺术与金融的联姻之路十分坎坷,份额化交易被叫停、艺术品基金大量套牢,让艺术品金融一次又一次地处在舆论的风口浪尖上,以至于有人用“陷入囧途”来形容。那么,为什么在西方相当成熟的艺术品金融,在中国无法得以成功复制呢?

鉴定、估价、保管、变现,是艺术品金融化面临的四个普遍难题,如果不能降伏前进道路上的这四只“拦路虎”,包括艺术品质押贷款、艺术品基金在内的一系列金融工具,都只能是画饼充饥,无法成为艺术品走向产业化、大众化的真正推手。

在这四个难题中,艺术品的保管问题是最为单纯和可望解决的一个环节。艺术品金融化的真正瓶颈,就是在鉴定与估值过程中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这种信息不对称,不仅体现在普通收藏投资者对艺术品的鉴赏与判断能力有限,也体现在金融机构对艺术领域专业知识的缺失,以及对艺术品市场特性的认识不足。真正的有效信息与能力,掌握在艺术品经营机构、专家和市场行家手上。而最大的难题——艺术品的变现,又直接与鉴定和估价环节相关。

那么,应如何突破这一瓶颈,系统解决艺术品的鉴定估值与变现问题呢?山东是全国书画市场的重镇,山东潍坊银行几年前在书画质押融资业务中率先引入预收购人机制,通过“契约式管理”解决了艺术品质押过程中的违约变现问题。福建海峡银行的做法与山东潍坊银行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也是在艺术品变现环节引入关键的“预收购人”,推出寿山石质押贷款、寿山石竞拍贷等一系列创新金融产品。

作为一种成功的尝试,预收购人机制的创造性和含金量究竟在何处?银行、借款人、预收购人通过合同形成契约关系,预收购人需承担鉴定、评估、预收购、担保“四位一体”的责任,四种责任相互制约。这种模式有效保证预收购人鉴定、评估的真实性和价值合理性,弥补银行在艺术品识别及艺术品市场运营专业水平方面的欠缺,从而预先解决银行可能面临的变现处置问题,降低艺术品质押融资的风险。


在这种契约关系中,预收购人扮演了一个至关重要的核心角色,既是艺术品的鉴定估值的一方,在借款人违约的情况下,又是艺术品的收购方,因而在鉴定与估值过程就会自觉承担责任。这种预收购人通常都是相关艺术品门类中有一定水平与实力的机构,不仅具备鉴定真伪的专业能力,还须根据自身经营状况与市场前景,对所质押的艺术品在未来的变现流通作出预判。有了这样的“关键先生”,就能在某种程度上实现艺术品鉴定与估值的信息对称。

与其他投资渠道相比较,艺术品投资的优势在于升值稳定、风险较小,而最大的劣势在于流通变现能力差。随着中国的艺术品消费进入爆发性增长的阶段,在“全民艺术消费”时代如何通过融资手段,实现艺术品市场与金融市场的对接,成为影响艺术品投资乃至整个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课题。山东潍坊银行与福建海峡银行在预收购人机制上的创新之举,无疑对艺术品金融的推进发展有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