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新闻

当代艺术和画廊的危机与重建

导言:在中国当代艺术进程中经历足够久的当代艺术家们,对画廊的渴望或许是现在的年轻艺术家们无法想象的。艺术家向京谈到:“就整个一级市场来说,其实画廊业是特别重要的。也特别需要有一个好的、健康的发展。其实过往的过程中,画廊业并没有很好的成长起来。直到近些年才开始慢慢地出现了一些不错的,比较稳健的画廊。”

细算下来,中国的画廊行业从90年代发端,真正进入高速的发展期应该是伴随着2005年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腾飞开始的。以这样的背景开办起来的中国画廊,其命运在之后的很长时间里与艺术家紧紧地绑在一起。一同经历了金融危机风暴;又一同在“废墟”里重建······在短短的十年间,我们看到了一个行业的发声、发展、联合,不断壮大。也许困难重重,也许脚步缓慢,但它无疑正在建立起一个更加健康的生态,成为发现、推广艺术家的重要平台。

正如向京所说:“我其实一直很关注这个行业。因为一个好的健康的生态,必然会鼓励好的更健康的艺术和艺术家的成长。我相信像我一样,进入这个行业已经足够久了的艺术家,都是从心底里期盼这个行业的生态能够越来越好。画廊一定是这个行业中非常重要,非常基础的一环。我希望未来年轻的艺术家们能够有福气与画廊共同成长。”

图一:2004-2006年间成立的画廊

市场刺激下兴起的一级市场“群落”

当最早一批艺术家刚刚来到798艺术区这个废旧的工厂时,他们不会想到在未来短短的几年时间里,这儿会成长为当代艺术一级市场的一面“旗帜”。

事实上,这一时期的画廊成立与那些重要的当代艺术家之间不无关系。

比如2004年创办北京现在画廊的黄燎原,其实早在1999年就有了开办画廊的想法。但是当时中国的当代艺术市场与生态无疑是不适合画廊生存的。虽然当时他得到了一笔非常大的资金支持:“一个朋友说支持我100万开画廊”,但好朋友方力钧把他的想法打破了。在方力钧看来,如果在当时开了一家画廊,100万估计很快就会赔光,这样既对不起朋友,也对不起艺术家。

于是黄燎原便一直等待机会,一直到2004年,他意识到这个时机来临了,在随后一年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爆发无疑证明了他这一正确的判断。他做的第一个展览是杨少斌的个展,之后是何森,然后是王广义、张晓刚、方力钧、岳敏君、刘野等如今都非常重量级的当代艺术家。然而对当时的黄燎原来说,“最开始就是想呈现这些朋友们的展览。”

另外一家成立于2004年的北京公社,其开幕首展则是在2005年这一年开幕的“政纯办”的展览。而画廊的创办人冷林正是“政纯办”小组的成员之一。那时画廊合作的艺术家还有张晓刚、宋冬等,而且多年来,冷林也一直与这些艺术家保持很好的关系,直到之后他成为佩斯北京的总监,也持续地为这些艺术家举办了多场重要的展览,包括张晓刚的“史记”,岳敏君的“路”,同名个展“隋建国”等重要艺术家的展览。

伴随着一批中国当代艺术家市场的“腾飞”,中国的画廊行业也迎来了黄金发展期。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在2005年左右成立的画廊,并经营至今的大概有近20家,它们分别是:北京公社、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北京现在画廊、空白空间、林大艺术中心、博而励画廊、亚洲艺术中心、星空间、站台中国、北京艺门画廊、AYE画廊、偏锋艺术中心、麦勒画廊、玉兰堂艺术中心、常青画廊、沪申画廊等等。这些经过十年历练的画廊也许不会想到,它们在今后会成为行业的“领军者”。

协会引领下的危机后重建

如果在2008年之前,是中国画廊行业发展的黄金期,那么随之而来的“金融危机”无疑为市场带来了重创。一波日韩画廊在此时的退潮只是其中的一个信号。随着2009年“尤伦斯夫妇”释出自己众多中国当代艺术家的藏品,一时间让市场陷入迷惘,让许多被“市场”团结起来的画廊失去了经营的方向。

或许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行业协会应运而生。2011年的艺术北京开幕当晚,众多画廊主齐聚北京1949会所,参加北京画廊协会筹委会举办的第一场招待酒会。当时北京市文化局副局长关宇的出席,以及之后选出来的会长程昕东在酒会上的发言,让所有人对这个行业今后的发展重新充满了期待。

北京画廊协会的正式成立是在当年的10月25日,9月2日举办第一次会员大会时,72位画廊代表出席了会议。在这之后,画廊协会举办了一系列的活动。画廊协会会长程昕东介绍道:“一方面,我们从2012年开始筹办的以‘走进画廊、走进艺术’为主题的‘画廊周’活动;以及与雅昌艺术网合办的‘画廊故事’栏目,向更多的非专业人群介绍画廊行业,介绍当代艺术,从而扩大画廊的影响力。另一方面,我们又在不断地举办行业从业人员的培训,并且制定了《画廊经营规范》和《画廊从业人员规范》,帮助这个行业向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无疑,2011年画廊协会的成立对2009年之后遭受重创,处于虚弱状态的中国画廊行业带来了许多向上的动力。正如程昕东所说,市场的重建需要整个行业的共同努力。在包括画廊协会组织以及每一家画廊共同的努力下,画廊经营的默契在行业中开始建立起来。整个行业似乎也进入了金融危机后的重建过程,在许多画廊主看来,2011年或许可以看做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一个转折点,在这之后,“建立专业性的,具有学术方向的画廊”成为每个人都在认真思考的关键问题。画廊与艺术家之间的关系也开始从“如何建立联系”向“建立多长时间的联系”及“建立怎样的联系”转变。

市场多元化之后走向健康的画廊行业

中国当代艺术市场快速发展的这十年间,在不同艺术板块热的催生下使得画廊行业起伏不定。然而,近两年来,随着市场逐渐走向多元化,尤其是以抽象艺术为代表的架上作品以及各种媒介的新媒体艺术市场的不断兴起,给了市场更多的机会,也给了画廊更多的发展空间。

观察当下这些已经有十年发展历程的画廊,许多已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性格特征”。让人们一想到某一艺术类型或某一位艺术家就会联想到各自的画廊。

比如已经与麦勒画廊合作了十多年的艺术家谢南星,从画廊还没有来北京时就开始了彼此的合作,到之后2006年画廊进驻北京,一直延续下来至今,其去年最新的一次个展已经是他在画廊的第八次个展了。而如此长时间的合作也让大家在提到艺术家的代理画廊时会首先想到麦勒画廊。同样的,在提到画廊时,也会想到包括谢南星在内的其他一些更年轻的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家,如鄢醒、陈飞等。

图三:十年间画廊参加艺博会的数量(单家画廊平均数)

与此同时,更多年轻的人正在不断地加入这个行业,为行业带来了更多的新鲜血液,据不完全统计,在2014年下半年到2015年上半年期间,仅北京地区就有不下30家新画廊成立。而创办这些新画廊的画廊主们,大多年龄在30至35岁之间,有着多年的画廊、艺术品商店的工作经验,也有一定的艺术家和藏家客户资源。而且他们中的许多有着更新的艺术视野,愿意接受更加前卫的当代艺术,与年轻的艺术家有着更多的共鸣。于是在这一波创业热潮下,逐渐形成了画廊与年轻艺术家共同成长的生态。

图四:五家成立于2005年的画廊合作艺术家数量

而就区域来看,近两年来,随着香港及上海等地艺术市场及生态的发展,尤其是在上海的私人美术馆及艺博会的兴起,带动了上海一级市场的活跃与发展。其在展览质量甚至数量上已经是一个不亚于北京地区的一级市场重要城市。

而无论是“老”画廊的坚持,还是新画廊的兴起,抑或地区一级市场的壮大,无疑都在提示着整个中国的画廊行业在向过去的青涩与脆弱告别,慢慢地走向多元与成熟。

行业不断壮大下的艺术家成长记

图五:“AAC艺术中国”奖项提名艺术家来自画廊展览的占比图

多年来,不乏许多重要艺术家与画廊之间的持续性合作。如佩斯北京合作的包括张晓刚、隋建国、宋冬等艺术家;长征空间合作的喻红、展望等艺术家。对画廊来说,这些艺术家成了画廊的支柱,对艺术家来说,画廊的推广成了他们持续创作的动力。

正如艺术家喻红的感慨:“我这些年来一直是跟长征空间合作。因为跟卢杰也是认识了多年的朋友。我觉得跟画廊合作对艺术家来说是很有帮助的。因为它可以让艺术家更集中精力去进行创作。这十年来,中国的画廊发展的很快,几乎是从无到有。在发展过程中,画廊的更迭速度非常快,但是好的画廊,有专业精神的画廊始终能够站住脚。我觉得对画廊来说,这是一个既有发展空间的时代,又是一个竞争残酷的时代。”

见证画廊行业迅速成长的另外一个标志或许是当代艺术奖项的发展。比如同样有着十年发展历程的“AAC艺术中国年度影响力”的奖项评选,在过去的十年中,该奖项的提名及获奖艺术家来自画廊展览所占的比例正在逐渐地增加。

由于“AAC艺术中国”的奖项评选每个月都会进行艺术家的提名工作。而在长期的过程中,这一奖项与画廊已经建立了很好的联系,因为从画廊的展览中提名的艺术家越来越多,需要获取的艺术家及展览的资料也越来越多,这些都是由不同艺术家的代理或合作画廊提供的。从其月度观察报道可以看出,近几年来,“AAC艺术中国”年轻艺术家的提名人选几乎都是来自画廊的展览。而这无疑从另外一个侧面证明了中国画廊专业性的提高。

近几年来,喻红越来越感受到,中国的画廊慢慢地有了各自的方向与领域。“比如有的画廊主要经营架上的;有的画廊主要经营影像或者装置的。或者按照年龄段来分,有的画廊经营特别年轻的;有的画廊经营已经有一定年龄与资历的艺术家。我觉得这种越来越细分的市场,包括越来越细分的藏家群体是艺术市场,艺术氛围成熟的一个标志。中国的画廊行业如今已经告别了那个大而化之、笼统的什么都做的时代,而走向了更加专业化、更加健康步伐。”